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发展规划司 > 绿色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推进机制创新 加快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

日期:2021-11-12 作者: 来源: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 【字号: 打印本页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不断强化种业科技创新机制、生产管理机制、市场营销机制、全程标准引领机制,接续实施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10+3”提升行动,有力推动了广西农业优结构、提质量、增效益。

一、高位推动“10+3”行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加快构建

2015年起,广西选取10大种养产业和富硒农业、有机循环农业、休闲农业3个新兴产业,实施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10+3”提升行动。先后出台《广西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10+3”提升行动方案》《关于加快推进广西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明确了提升品种、扩大优势,提升品质、确保安全,提升品牌、增加效益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当前,广西已成功打造了粮糖果蔬畜渔6个千亿级产业,以及蚕桑、中药材、优质家禽等一批五百亿级以上产业,有力推动全区绿色农产品有效供给、产地环境更加清洁、资源利用节约高效

二、强化前端科技创新机制桂系品种繁育推取得新突破

实施优质种业提升工程,全区建成4个国家级、4个部级、5个自治区级种质资源圃(库),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及相关材料8万余份。聚合全区农业科研机构、高校专家资源,打造21个广西创新团队,开展重点领域育种和科技攻关。瞄准“质”“量”并进发力攻关。与袁隆平院士团队合作建设桂林灌阳超级稻+再生稻基地2017年创下亩产1561.55公斤世界高产纪录。2018年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级品种审定数量稳居全国前两位。瞄准世界一流发力攻关。两广二号成为东南亚推广面积最大的家蚕品种后,广西新推出可生产5A—6A高品位生丝桂蚕8,蚕桑育种水平处于世界领先。瞄准卡脖子薄弱环节发力攻关。自主选育甘蔗品种覆盖率达66%,桂糖42号等成为当家品种,改变了台糖品种长期占据主导的局面。

三、强化中间生产管理机制,绿色农产品供应大基地初步形成

坚持产出来”“两手抓,把绿色发展导向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持续优化提升产地环境质量,实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增点扩面提质升级三年行动,打造自治区、县、乡、村四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1.96万个。依托示范区建成了一批高标准规模化生产基地打造了70个供深、供港、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42个自治区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其中18个获认定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数量排全国第一。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恢复生猪生产铁桶计划肉牛肉羊高质量发展、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等重大行动。持续强化全过程质量监管,建立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2020年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99.95%

四、强化后端市场营销机制广西好嘢农业品牌形象全新树立

精心策划打造广西好农业品牌总体形象标志,制定《加快推进广西农业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并在全国率先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当前入选品牌285个,品牌总价值超2500亿元。统一推进区域公用品牌运营,组建农业产业化品牌联合体,推广一县一产业一品牌一联合体模式。创新建设品牌农产品数字化产地仓,推出平台+服务+品牌运营模式,为产业链上中下游提供产地服务、政策加持、金融赋能、仓储物流、大数据科技等全方位服务。大力拓宽品牌营销渠道,办好中国东盟博览会农业展,创新推出“广西农业丝路行活动,举办一内一外广西名特优农产品展销活动和春茶节等,推动农业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

五、强化全链条标准引领机制,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链供应链持续优化

广西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突出打造一批全产业链标准样板。如聚焦米粉等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出台《柳州螺蛳粉地方标准》等一系列标准,全面建立螺蛳粉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不少螺蛳粉企业成功通过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等认证,2020年柳州袋装螺蛳粉销售收入110亿元,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造就业岗位30万个。将螺蛳粉的成功经验总结为六个一模式并在全区大力推广,即编制一个规划、讲好一个故事、严格一个标准、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设立一个质量检测中心。在螺蛳粉产业示范带动下,各地加强全产业链技术创新和标准制修订,广西现行有效的农业地方标准达1084项,加快拉动六堡茶、茉莉花、罗汉果等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