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发展规划司 > 绿色发展

农业绿色发展综合试点需要抓住关键环节精准施策

日期:2020-09-30 作者: 来源: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 【字号: 打印本页

贯彻落实部领导指示要求,今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了以粪肥还田利用为重点的农业绿色发展综合试点工作。为更好指导新型经营主体抓住关键环节精准施策,加快推动综合试点工作,近期规划组织召开农业绿色发展综合试点研讨会,邀请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农村部农机推广总站中国农科院环发所、环保所等单位专家,针对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地膜回收处理等五大领域的技术发展现状、先进经验、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进行分析探讨现将专家主要观点整理如下。

一、完善肥料管理制度是化肥减量增效的重要基础

中国农业大学张卫峰教授介绍,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肥料生产、销售和使用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积累了大量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一是制定颁布肥料法。产品必须符合肥料法规定的基本要求才能进入市场,包括清楚界定肥料中重金属、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二是严格执行标签制度。包装标识内容必须与产品实际情况保持一致,以此作为产品质量检查的基本依据。三是对环境分区管理。依据检测指标,划定脆弱区或风险区,设定氮磷养分施用限量标准和限制时期。对实行养分最佳管理的农户进行补贴。四是构建科技推广与社会服务体系。建立政府、科研单位、企业紧密衔接的养分管理运营机制,为农民施肥提供咨询、培训和指导,制定科学施肥方案

二、科学合理施药是农药减量增效的关键环节

中国农业大学高希武教授介绍,我国每年化学防治面积约70亿亩次。为加快推进农药减量增效,需采取七大应对措施一是普及减量知识提高农民对农药减量使用的重视程度,进一步认识到过量使用农药的危害性。二是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队伍统一防治时间、统一防治用药、统一防治技术,实现防治效果、效率和效益三提高。三是对症选药、剂量控制与抗药性治理使用适宜的农药品种、剂型和剂量,防止乱用药、滥用药,延缓抗药性产生。四是科学精准对接施药窗口期选择在病虫害敏感期用药,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用药浓度和次数。五是提升施药技术。通过改进施药器械,提高农药雾化度和粘附度,减少农药漂移和流失。六是加速农药品种换代。创制新型高效环境友好型农药,淘汰老旧品种,提高防治效率七是发展替代技术。使用生防天敌、色板诱杀、灯光诱杀等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替代化学农药,减少化学防治面积。

三、粪还田利用是解决养殖污染问题的治本之策

中国农业科学院环保所张克强研究员、环发所朱志平研究员介绍,我国近年来通过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和末端利用等技术创新,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已实现双降,资源化利用比例显著提高,但畜禽养殖业仍然是重要污染源。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养殖场规模化集约化显著提升,种养分离进一步加剧。主要因为土地所有制、经济实力、环保意识等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不能照搬围绕生产过程节能减排+种养结合模式。二是围绕养殖过程的源头减排控制技术、设备不足,缺乏生产过程中以预防性为主的技术措施,如氮磷和抗生素减排技术、节水技术等。三是粪肥施用成本高,利用机制不畅。当前粪肥施用机械化水平不高,有机肥使用意愿低,缺乏市场化付费机制。四是法律法规适用性和标准规范不健全,养殖场粪肥还田受阻,如监管对象覆盖不完全执法责任不明确标准规范不正确等。

畜禽养殖粪污还田利用是解决养殖污染问题的治本之策,当前还需从政策和技术两个层面进行突破政策层面上,结合我国土地资源条件和畜禽养殖业发展现状,制定可供粪污消纳的配套土地政策,持续推进粪肥还田,实现有田可还。技术层面上,加强养殖粪污还田施用量、使用方式、施用时间、土地承载力等基础研究。因地制宜制定分畜种、分区域多样化种养结合技术方案,建立适合本土应用的还田管理系统。配套研发养殖粪污农田精准施用技术与装备,制定相关技术规程、标准,科学指导养殖粪污农田安全利用。

四、机械化综合利用推进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根本出路

农业农村部农机推广总站徐振兴研究员介绍,我国是农作物秸秆生产大国,秸秆常年产量约8亿吨。近年来,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技术应用加快,秸秆还田面积持续增加,利用方式不断拓宽,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秸秆还田增加产成本。相对零成本直接田间焚烧,秸秆还田不仅增加作业成本,还增加病虫害防治成本,农民对秸秆还田推广应用缺乏积极性和自觉性。二是秸秆离田利用收贮体系尚未形成。秸秆离田利用需将秸秆收集、打捆、运出农田,机具费用成本高,贮存难度大。收购、运输、储存高成本制约农机服务组织农村经纪人参与秸秆回收积极性。三是农户焚烧秸秆观念根深蒂固。我国农民精耕细作,习惯播种前将前茬作物秸秆一把火烧掉,将田间地表收拾整理干净再播种,这种观念一时难以改变四是政支持力度不够。现在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多是针对某一环节设立,缺乏对全产链的系统支持,影响秸秆利用产业化发展。

机械化综合利用是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根本出路。加快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需进一步做好几方面工作:一是继续加大购机补贴政策的扶持力度将秸秆综合利用的机具作为补贴重点支持,鼓励和引导农民购买先进适用的机具。二是继续加强科技攻关与机具研发。加强农机农艺融合、产学研推联合攻关,着力解决秸秆综合利用所需装备。三是继续加强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技术的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总结、探索形成适应不同区域主要农作物秸秆机械化处理工艺路线、技术模式、机具配套、操作规程和服务方式。是加大宣传,改变农民认为秸秆为废弃物的传统认识。大力宣传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和焚烧秸秆的危害,提高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秸秆综合利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五、源头减量、回收利用和替代使用是地膜残留污染防控重点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严昌荣研究员介绍,我国地膜年用量达到145万吨,占全球年用量的74%。过去40年我国地膜用量达2600万吨,覆膜面积60亿亩次。与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地膜污染严重主要原因在于地膜产品差异、地膜覆盖模式和应用范围差异、地膜管理措施对地膜残留污染认识差异。地膜残留污染防控重点是源头减量、回收利用和替代使用:一是加快地膜覆盖技术适宜性评估,减少地膜覆盖技术应用。降低地膜覆盖依赖度,减少地膜用量部分地区玉米、棉花具有减少地膜覆盖应用的潜力。二是加大地膜机械化回收。推广应用地膜回收机具,加大地膜回收机具补贴力度。加强地膜回收机具研发和技术集成,推动形成区域地膜机械化捡拾综合解决方案。三是利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PE。生物降解地膜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通过改进和完善生物降解地膜配方和工艺,进一步提高生物降解地膜性价比,完善其应用技术,加快推进生物降解地膜替换PE地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