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辉煌五年系列宣传之十四:社会化服务助推农业现代化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是许多地方农业的真实写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可能各地都像欧美那样搞大规模农业、大机械作业,多数地区要通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要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和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有利于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有利于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利于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对带领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具有深远意义。中央高度重视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健全 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实施小农户生产托管服务促进工程。“十三五”以来,农业社会化服务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服务主体加快培育,多元化、多层次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蓬 勃发展,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一、服务组织蓬勃发展
按照主体多元、形式多样、服务专业、竞争充分的原则,农业服务专业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服务型企业等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呈现蓬勃发展势头。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各类服务组织总量达到89.3万个,其中农业生产托管组织超过44万个,服务小农户超过6000万户。各类服务组织各有所长,优势互补。农业服务专业户数量最多,占全国服务主体总量的1/2,虽然单体服务规模不大,但最贴近农民,主要为周边小农户服务;服务型农民合作社服务规模最大,带动小农户数量最多,达到5034.1万户;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开展“居间”服务为主,组织小农户接受服务,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服务型企业数量少但服务带动能力最强,单个企业平均服务对象达530个(户),且服务的专业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程度较高,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疫情期间,农业农村部印发《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优势全力做好抗疫保春耕工作的通知》,各地积极响应组织各类服务主体复工复产、发挥优势、化危为机,为农民提供“一站式”“保姆式”生产托管服务,为抗疫保春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农业生产托管加快发展
农业生产托管是农户等经营主体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条件下,将农业生产中的耕、种、防、收等部分或全部作业环节委托给社会化服务组织完成的农业经营方式,是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带动小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主推服务方式和重要抓手。2017年,农业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就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要求着眼于满足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实际需求,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加快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农业生产性服务,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托管。为加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2017年,中央在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这个大专项中设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重点支持生产托管。为加强项目管理,2019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两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项目实施重点,完善管理制度,规范项目实施。2017—2020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55亿元支持农业生产托管为主的社会化服务。2020年,中央财政扶持资金增加到45亿,实施托管项目的省份达到29个,示范带动全国农业生产托管面积超过15亿亩次,其中,河北、山西、安徽、山东、河南的生产托管面积分别超1亿亩次以上,内蒙古、吉林、湖北、湖南等省生产托管面积分别达5000万亩次以上。
通过项目示范引领,生产托管的综合效益突显,受到基层农民群众和地方政府的普遍欢迎。一是促进了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对19个省份共875个托管案例的定量分析显示,农户采取全程托管,小麦每亩节本增效356.05元,玉米每亩节本增效388.84元。二是推进了绿色发展。据辽宁、江苏、浙江、山东4省抽样调查显示,通过农业生产托管,采用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先进生产技术,化肥施用量可以降低40%左右,农药施用量可以降低50%以上。三是助推脱贫攻坚。通过土地入股、产业带动、集体参与等多种形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比如,陕西白水县开展贫困户果园托管,每亩可节约生产资料投入600元,增产约400千克,仅在果园种植上,每个贫困户每亩增收800~1200元。
三、服务方式不断创新
组织开展政府向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按照县域试点、省级统筹、行业指导、稳步推进的思路,选择粮食、棉花、畜牧、水产主产区以及改革基础条件较好的省份开展,主要支持统防统治、农机作业、集中育秧、粮食烘干、农业废弃物回收和处置、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试验等环节,重点探索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的范围、流程、评价体系和经营性服务组织的承担资质。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生产需求和农户意愿,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多元化服务方式,各种新机制、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单环节托管、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综合托管和全程托管等多种托管模式快速发展,探索出“服务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小农户”“公司+合作社+村级组织+小农户”“生产托管+金融保险+粮食银行”以及供销社“为农服务中心”等有效模式。2019年,农业农村部总结推介了首批20个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围绕服务小农户,针对生猪粮茶果等大宗农产品河南安阳无人机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作业生产,涉及企业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家庭经营四类服务型规模主体,贯穿产前、产中、产后各领域和供、耕、种、管、保、收、储、运、销各环节,在补齐农业发展短板、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构建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总结形成了一批好经验、好做法,对于各地发展服务规模经营、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具有典型示范作用。
四、规范管理全面启动
紧紧围绕服务规范化管理这个核心,启动社会化服务标准和行业管理制度的分类研究和制定,加强服务价格指导,坚持市场定价原则,防止价格欺诈和垄断。强化服务合 同监管,2020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指引》,指导各地推广应用示范合同文本,推动规范服务行为,确保服务质量,保障农户权益。推动地方建立社会化服务组织名录库,加强服务组织动态监测。各地结合实际出台地方服务标准和规范,因地制宜开展示范单位和示范县创建,推进服务规范化建设。针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供需对接不畅、服务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2019年组织开发了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2020年在山西、安徽、山东开展整省试运行,其他省份选择项目县开展整县试运行。截至目前,中国农服平台的公共服务对接、项目管理、名录库建设、作业管理等功能运行良好,有效发挥了促进服务信息对接、推动服务资源合理流动、提高服务效率、降低项目监管成本的作用。
当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起步晚、整体实力较弱,还没有形成有规模有竞争力的产业,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主要体现在:一是服务实力薄弱。产业规模小、份额低,对农业的支撑不够坚实。按现行统计口径,2019年农业服务业产值还不到7000亿元,在12万亿农业总产值中占比仍然较低。二是服务质量不高。市场化的经营性服务缺标准、缺规范,总体还处在粗放式增长、低水平竞争的阶段,服务质量整体不高。三是行业管理滞后。除技术服务类有基本健全的体系和历史积累外,对经营性服务组织的行业管理刚起步,制度缺乏、政策缺乏、经验缺乏,与农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不相适应。下一步,围绕深入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快培育多元化服务主体。充分发挥不同服务组织各自的优势和功能,鼓励各类服务组织加强联合合作。二是加强行业规范化管理。全面推动服务行业管理制度建设,建立服务组织信用评价机制,加强行业自律,强化服 务品牌引领。三是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鼓励探索创新,加 强项目监管。四是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发布典型案例,组织开展典型模式交流和社会化服务示范创建活动。五是推进服务资源整合。完善中国农服平台功能,继续做好试 运行和推广应用,抓紧试点和建库。
(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